面对如此深刻的时代变革,商协会的角色定位也随之发生根本性转变。传统商协会模式在企业服务、政府公关、经济信息交流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足,例如对企业的有效服务较为匮乏,较少进行东道国政府公关,与所在国本地企业联系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促进民间交流和协助公共外交的作用 。这种传统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商协会在面对市场同质化困境和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时显得力不从心 。
然而,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明确指出,商协会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23年以来,各级行业协会商会向政府提出政策建议近6.5万项,牵线搭桥招商引资项目约3.3万个,这充分展现了商协会在经济活动中已具备的巨大潜力和聚合能力 。国务院关于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和发展的意见也明确,商协会应坚持市场化方向、政会分开,并积极拓展其作为桥梁纽带、加强行业自律、切实服务企业、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职能 。
商协会从传统的“组织”向“经济聚合枢纽”的进化,正是其克服自身弊病、响应国家战略需求、实现自身价值跃升的必然选择。这一深层转型,意味着商协会需从被动的“管理型”机构转变为主动的“服务与赋能型”平台,以此提升其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影响力。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国家战略的调整,共同构成了商协会转型的强大外部驱动力。商协会若能顺应这一趋势,将自身定位为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者和市场经济的有效补充,其转型将获得强大的政策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